top of page
KS_logo_h_t.PNG

西藏傳奇
格薩爾王

031_hero.png
佐欽寺

佐欽寺(又名竹慶寺)由第一世竹慶法王白瑪仁增於1684年創建。它是藏傳佛教寧瑪派的六大母寺之一。格薩爾王也是該寺的護法神之一,目前擁有超過300座分寺。

與格薩爾王有關的地點 佐欽寺




佐欽寺(竹慶寺)由第一世竹慶法王白瑪仁增於1684年創建,是藏傳佛教寧瑪派六大母寺之一。格薩爾王也是該寺的護法之一。目前,寺院有超過300座分寺。

與格薩爾王的聯繫佐欽寺的歷代主持一直非常重視格薩爾文化。第一世佐欽法王著述了《格薩爾王傳》中的分部本《嶺分達色財寶》;巴珠仁波切著述了分部本《辛丹之爭》;堪欽白瑪班扎著述了《雪山水晶宗》;米旁仁波切著述了格薩爾王護法經並創作了《魔王:傳奇之歌》等故事創作了《歌阿古王》的經典詩篇。

著名的佐欽寺學者與大堪布米旁大師創作了許多祈願文,如《格薩爾金剛長壽王》。這些祈願文在藏區的多個教派中產生了深遠影響,並成為寺院護法祈願儀軌的一部分,至今仍在寺院中傳承。

米旁大師也開創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舞蹈,稱為「嶺卓德欽若莫」(格薩爾舞蹈)。這種舞蹈至今仍在一些寺院和藏區社區中流傳。在如此濃厚的格薩爾文化氛圍中,第五世竹慶活佛土登曲吉多吉(1872-1933)將格薩爾的史詩故事首次轉化為寺院的舞蹈藝術。透過製作服飾和麵具,格薩爾王及其麾下的大將被具象化,呈現在觀眾面前。

據說,土登曲吉多吉活佛常常思考如何透過宗教舞蹈展現格薩爾王及其大將的形象。有一天,他在夢中看到格薩爾王、80位大將、7位女英雄、13位戰神,以及他們的具體形象,包括膚色、坐騎顏色、鞍具和武器。這場夢境激發了他的靈感,促使他創作了格薩爾舞蹈。隨後,寺院組織工匠製作了80位大將的面具、服飾和道具。準備工作完成後,寺院在廣場上首次演出了格薩爾舞,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

格薩爾舞逐漸成為竹慶寺的傳統,納入寺院的年度儀軌中,並在金剛橛大法會的最後一天演出。根據歷史記載,這種舞蹈也傳播到了青海貴德縣的昨日寺等其他寺院。雖然期間中斷,但在20世紀80年代初得以恢復。

佐欽寺的格薩爾舞與寺院的金剛舞風格相似,是一種帶有宗教儀式性質的面具舞蹈,有著特定的儀軌。表演中,嶺國的80位大將穿著華麗的服飾,戴著面具,依照寺院傳統的打擊樂節奏跳舞。同時,13位戰神也會依序登場亮相。舞蹈通常由單人舞和群舞組成,舞蹈隊形一般為圓形,內圈是大將,外圈是戰神。

此外,格薩爾舞也影響了馬背上的格薩爾表演,這是一種藏區獨有的藝術形式。由於其宗教性質,格薩爾舞只在寺院中流傳,未能在民間傳播。

寺院跳神與藏戲的關係歷史上,寺院跳神(羌姆)與藏戲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二者都起源於藏族古老的傳統。然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它們逐漸演變成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寺院跳神是一種宗教儀式舞蹈,而藏戲則是一種劇本化的戲劇藝術。藏戲的核心是文學劇本,規定了主題、人物、情節和結構,是舞台表演的基礎。

因此,格薩爾舞和格薩爾藏戲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和傳播途徑也有所不同。格薩爾舞是一種宗教儀式舞蹈,主要在寺院中傳承,而格薩爾藏戲則更注重文學和戲劇性,在更廣泛的文化背景中流傳。

佐欽寺與格薩爾王有著深厚的淵源,每年藏歷二月初一都會舉行特別的慶祝活動。清晨,僧侶們誦念格薩爾王的儀軌,白天則表演格薩爾藏戲。佐欽寺的格薩爾藏戲被認為是歷史最悠久,因此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信眾前來觀看。
 

佐欽山谷的無人機拍攝畫面
bottom of page